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

发布时间:2024-10-08 19:14:08    浏览::

  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。人自诩为万物之灵,面对广袤的世界,想要确定万物的大小、长短、多少、轻重,或者辨别方向、判断时间等,不可避免要用到种种器具,如尺子、秤、表、权等,

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(图1)

  今天(5月20日)是第24个世界计量日,让我们一起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展览《不可限量——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》中,了解与计量、测量相关的展品,学习现代科学的计量发展史,思考计量的本质,在不可限量的世界里寻找秩序。

  在中国古代,计量被称为“度量衡”。《尚书·舜典》云:“协时月正日,同律度量衡”,度为长度,量是容量,衡指重量。“律度量衡”体现了古代中国一套独特的计量体系,即以黄钟乐律为基础,通过“累黍”法确定度量衡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,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。直至明清,都是秦汉制度的沿袭。度量衡制度与、经济、生活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其密切的联系,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  “测量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,没有测量,就没有科学”。计量和测量密不可分。为了更精确开云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、更方便、更快捷地测量,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测量仪器,如用千分表或游标卡尺测量微小的长度,用分析天平测量更精确的质量。在现代的计量体系中,长度和质量作为基本单位,还可以导出诸如弧度角、球面角、力、压强等物理量。

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(图2)

  计量及测量仪器在世界不同区域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,展览中展出了尺、秤、天平、砝码、罗盘、经纬仪、气压计等多种工具,各种计量和测量仪器共同打造了一个“万物有度”的世界。

  与度量衡不同,时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重维度。时间是什么?时间是九重春色下的“五夜漏声催晓箭”,是圭表日影的变动迁移,是茫茫大海上对航海钟的一次次校准,是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按时敲响的钟声。时间是孔子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喟叹,是奥古斯丁“没人问我,我倒清楚;有人问我,我想说明,便茫然不解”的感慨,是爱因斯坦“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之间一种顽强的幻觉”。时间有永恒的魅力,时间是永远的谜团。

  古装剧中常有“打更人”出现,一声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”,后面跟着的就是报时。87版电视剧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曾说:“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,就再也不能睡了。”“更”正是古人的时间计量方式。

 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,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和时正,夜晚则分为五更,每更又分为五筹,共二十五筹。北宋时曾建造了一台大型天文装置水运仪象台,兼具天文观测、星象演示和自动报时三大功能。在一天内的每刻、每更和每筹,水运仪象台的报时机构都会有不同的司辰执牌出报;而在每个时初、时正和每刻开云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,以及每个日出、昏、五更开云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、待旦、晓、日出之时,又会有相应的小木人摇铃、击鼓、扣钟或击钲。此外,有学者推测它甚至可以随节气变化而自动更换所使用的更筹箭尺。

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(图3)

  此外,漏刻、日晷、观星台、四分仪等仪器也都是有效的时间测量工具。展览中展示的上海倍高钟厂制造的海鸥牌闹钟、山东烟台闹钟厂制造的北极星牌闹钟、上海秒表厂制造的钻石牌秒表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国产钟表,背后凝聚着中国人自己的故事,值得新时代的年轻人去了解。

  18世纪末,法国大如火如荼之时,法国立法创建了米制。当时米和千克的两台铂金标准器保存至今。1875年5月20日,17个国家在法国签署了《米制公约》,认定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,并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,规定了国际单位米、千克、秒的定义,比如1米是地球子午线升纯水的质量。

开云电子科技馆之城|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(图4)

  国际单位制是从米制发展起来的国际通用的语言。1954年召开的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长度、质量、时间、电流、热力学温度和发光强度这6个量作为实用计量单位制的基本量,1960年命名为国际单位制。1971年,增加“物质的量”作为第7个基本量,而2019年5月20日,巴黎郊外的地下保险库的那件“国际千克原器”正式停止使用,基本单位开始用自然界精确不变的常数定义,真正实现了米制创立时“为全人类所用,在任何时代适用”的宏大愿景。

  科学的隐藏密码就是科学计量的发明,它把许多本来看不见的、抽象的物理量通过计量仪器变得可见,从而开辟了近代科学的实验传统和现代科学的数学传统。

  总的来说,该展览以中国古代度量衡、时间计量和现代国际单位制为主线,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、不同时期的计量和测量器物,并配以计量史事件、关键人物和经典图像,打通了历史与现代。

  这次展览展出了很多有纪念价值的科学仪器,许多仪器生产的年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,但是老一辈科学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,潜心钻研,自力更生,研制出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的仪器,甚至有很多仪器还是领先的。这些背后的故事对于后来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和激励,鼓励现在的科学家继续发扬老一辈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,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。